王安石科举第一,宋仁宗亲自阅卷后大怒:这样的人怎么能当状元?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09:50    点击次数:155

聊到王安石,大家对他的看法各不相同。但不管咋说,他给北宋历史可是留下了深深的印记。

不过,不管你是对他有好感还是反感,都得认一个事实,那就是他写文章真的很有一套,才华出众,少见得很。

可就这么一位老兄,在参加科举考试时,因为写了四个字,不小心惹恼了宋仁宗,结果错过了当状元的机会。这中间到底有啥故事?

【四字之差,与状元失之交臂】

王安石出生在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,他老爹王益在当时也算是个挺有名的文人,会写诗。王安石的学问大都是王益一手带出来的。

王益没想到,他儿子王安石天生就是块读书的料。王安石特别爱读书写诗,记忆力超强,写起文章来也是嗖嗖的。没多久,王安石就成了附近小有名气的“小才子”。

王益确实很有才干,可官场上就是不走运。老长时间,他都只是在主簿、判官、知县这些小职位上打转,一直没能往上爬一爬。

小时候的王安石老是跟着老爸到处跑。因为老爸工作的关系,王安石见识了很多老百姓的苦日子。他亲眼瞧见过那些贪官、恶霸是怎么欺负普通人的。

王安石心里明白,要想让这世界变个样,就得往高处走,当上宰相才行,这样才有机会施展自己的志向。

因此,他学习得更加拼命,就想着在科举考试中能脱颖而出。毕竟,历史上那些科举成绩不好的人,从来没人能当上宰相。

从这事儿咱们就能瞧出王安石那自信劲儿,他压根儿就没把自己考进士这事儿放心上,觉得考中是板上钉钉的事儿。他唯一琢磨的就是,自己能不能在榜单上排得靠前点儿。

另外,王安石心里明白,好东西也得让人知道,所以他老去参加文人聚会,琢磨着怎么跟各地的文人墨客、有名望的人拉上关系。就这么一来二去的,王安石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了。

后来,他成功获得了欧阳修的青睐。欧阳修不光是读书人心中的头儿,还是朝廷里的大官。有了欧阳修给他站台,王安石的官路就更顺畅了些。

公元1042年,王安石满怀信心地去考了科举。他觉得自己准备得很充分,这场让很多人害怕的考试,对他来说却轻松得像玩游戏一样。

王安石一路过五关斩六将,顺利进入了最后的殿试环节。他对自己很有信心,觉得凭自己的本事,考中状元那绝对是手拿把攥的事儿。

可他压根儿没料到,这事儿中间居然出了岔子。

能走到殿试这一步的人,其实基本上已经算是进士到手了。殿试主要就是干两件事,一是给这些“快成进士”的人排个先后顺序,二是让皇帝对这批未来的进士有个初步的认识。

考官会先瞅瞅考生的答卷,给排个初步的名次,接着这个名次表会被送到皇帝那儿,由皇帝拍板做最后的决定。

考官那边,王安石一路畅通无阻。就凭他的大名和真本事,这第一名不是他还能是谁?

考官们很快就商量好了进士的排名顺序,其中榜眼和探花之外,头名的状元位置给了王安石。

可是宋仁宗一瞧王安石的考卷,眉头就拧了起来。

说起来,宋仁宗那可是脾气好得出了名。听说有那么一回,有个大臣直接冲着他开喷,连唾沫星子都溅到他脸上了。可你猜怎么着?宋仁宗非但没恼,还乐呵呵地说:“对对对,你说得都在理,是朕不对。”

就这么个皇上,能让他皱眉头的事儿,那肯定不一般。

说实话,王安石的文笔真的很棒。但里头有个词,让宋仁宗心里头不太爽,就是“孺子其朋”这四个字。

“小子要交友”这话来自《尚书》里的《洛诰》篇,原话是“小子要交友,小子要交友,快去吧。”

讲的是周武王离世后,周成王刚坐上王位那会儿的事儿。那时候,周公旦作为托孤重臣,帮着周成王管事儿。周公旦是周武王的亲弟弟,也是周成王的叔叔。所以,他就以叔叔的身份教导年幼的周成王:“小子,你得把大臣们都当朋友看待,记住了没?”

周公旦是负责辅佐幼主的托孤重臣,而且他还是周成王的亲人长辈,他讲的话自然是有分量的,没啥问题。

问题是,王安石那时候连个当官的臣子都不是,仅仅是个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。他用“孺子其朋”这话,不就相当于以老资格自居,去教导宋仁宗了吗?

宋朝时候,人们特别看重身份尊卑和礼节规矩。王安石这么做,宋仁宗觉得那真是有点不按套路出牌了。

最后,宋仁宗把王安石的排名挪到了前三之外,把他跟原来第四名的杨寘对调了。就因为差了那么四个字,王安石没能当上状元,真是太遗憾了。

但好在碰上的是宋仁宗,要是换作别的皇上,事情可能就不止是降到第四名这么简单了,说不定会直接撤销你的功名,还不准你再参加科举考试。

【以退为进,王安石终于登堂入室】

经历了这事儿,王安石才明白过来,宋仁宗这位皇上,太喜欢按老规矩办事了。想让他动动窝,改一改现在的局面,那简直是难上加难,白日做梦一样。

所以他改变了想法,不再急着去当大官,追求自己的抱负。而是扎根到老百姓中间,尽可能地多了解他们的苦难,还有朝廷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。

王安石一开始做了淮南节度判官,后来升官成了鄞县的县长。接着,他又陆续当过舒州的通判、群牧判官,还有常州的知州这些职位。

那时候,好多人都想让王安石到朝廷当官,可他,一个都没答应,全都给回绝了。

王安石心里头琢磨着,与其在朝廷里当个不起眼的小角色,还不如到地方上多闯荡闯荡,实地看看情况。他这人吧,要么就不涉足官场,一旦踏进去,那就得奔着当大官的路子去,好实现他那一肚子的理想和志向。

人们真是挺有意思的,王安石一拒绝当官,他的声望反倒噌噌往上涨,名气也越来越大。到最后,朝廷里的大臣们一个个都嚷嚷着要让王安石回来做官。弄得好像整个宋朝就他能担大任似的。

过了十多年,王安石感觉自己在地方上经历和考察的事情已经挺全面了。于是,他动手写了一篇给仁宗皇帝的建议书,题目叫做《给仁宗皇帝的治国见解》。

他在朝堂上列举了一堆问题,还大胆建议要改革科举制度。可惜,这份奏章交上去后就没了下文,宋仁宗对此压根儿不感兴趣。

这封上书其实就是王安石在探探路,瞅瞅推行新法的火候到没到。很明显,现在还不是那最佳时机,他只能耐着性子继续等。

【一心变法,可惜落得一地鸡毛】

1067年那会儿,宋仁宗驾崩了,接着宋神宗就当上了皇帝。跟老实的宋仁宗比起来,宋神宗这家伙可有想法了,他心里憋着股劲儿,想干出一番大事业,要让自己的名声不比宋太祖差。

回头想想,宋神宗其实是个心比天高,命比纸薄的皇上。可话说回来,这又算啥?至少这位皇上心里想着要变革,那份迫切的劲儿头,是真的有。

后来,王安石带着他的改革计划去找宋神宗,两人很快就达成了共识。

王安石打算从增强军力、增加钱财和缓解百姓困难这三个角度来改造大宋。宋神宗,他心里也有大志向,可就是愁于朝廷缺银子、军队不够强。这样一来,他们俩算是各有各的需求,搭伙干事儿当然就顺利多了。

宋神宗让王安石当了参知政事,负责推行新政策。因为这事儿发生在熙宁二年,所以大家都管这次改革叫熙宁变法。

说实话,那时候的大宋,不管是朝廷还是老百姓中间,都有一大堆问题需要搞定。

但吃饭得一口接一口,事情也得一件接一件地处理,这事儿真急不来。

但宋神宗心急如焚,他梦想着一两年内变法就能大功告成,三五年的光景就能让大宋变得繁荣昌盛,实力雄厚到足以打败西夏和辽国,一举收复幽云十六州。这现实吗?简直就是白日做梦。

对于这事儿,王安石也是束手无策。要是他没法让宋神宗点头,那他的理想就甭想实现了。所以,他干脆一股脑儿地推出了十多个新政策,着手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动。

最后却搞得乱七八糟,一塌糊涂。

老话说得好,“心急吃不了热豆腐”,王安石做事太过着急,早晚得出问题,“栽跟头”是免不了的事。

他搞出了十多条新规矩,这些规矩涉及大宋的里里外外。每条规矩,都会让某些人心里不爽。这么多新规矩堆一块儿,王安石差不多把北宋朝廷里所有人都得罪了个遍。

从高高在上的朝廷大官,到基层的衙门小办事员,还有那些平常只读圣贤书的文人,全都对王安石有很大意见。原因是王安石把科举考试的内容都给换了,这样一来,那些平时只会写诗作词的才子们就没办法展示自己的本事了。

突然之间,王安石从大家公认的领袖人物变成了众矢之的,不少人站出来指责他,弹劾他的声音此起彼伏。

在实施“新法”的过程中,那些地方上管执行的官员,挖空心思给王安石找麻烦,搞出好多乱子。这些乱子,后来都成了别人用来告发王安石的重要把柄。

宋神宗一头雾水,但实在顶不住各方的压力,最后还是把王安石给撤了职,让他不再当宰相。

不过,“新政策”的实施可没就此打住。宋神宗让王安石的得力助手吕惠卿上了阵,接着往前推“新政策”。

但现在,除了宋神宗,其他人都不再管“新法”能不能成功了。“新法”说到底,就只是个“新旧党争”里互相攻击的由头而已。

可这一切,最后都跟王安石一开始的打算大相径庭了。

【有时候,是非对错,谁有说得清?】

说到王安石,大家看法各不相同。有人夸他是大好人,但也有人骂他是坏蛋。

人们真是挺有意思的,老想着啥事儿都得分个高下,辨个黑白。可这世界,难道真的是由对和错搭起来的吗?生活,它不是课堂考试,哪儿来的那么多对与错?说来说去的对与不对,很多时候,不就只是个托词嘛。

就像是那些批评王安石的人,他们真的是要分个谁对谁错吗?或许像司马光这样的一小部分人确实这么想,但大部分躲在背后的人,其实只是为了自己的好处。

其实王安石在这一点上想得挺明白。他挑的那些人,全都是“能力强但品德不行”的家伙。说白了,就是因为这些人有本事,而且不太在乎事情对不对,只看结果。他们心里想着升官发财,掌握大权,所以就得拼尽全力帮王安石把新政策给搞成功。

即便王安石后来退出了朝廷,这些人还是死心塌地地拥护着新政策。为啥?还不是因为他们的好处都跟新政策连一块儿了。

对王安石而言,只要能让“新法”遍地开花,他的心愿达成了,别的就都不是啥大事儿了。

王安石最终还是没能成功,宋神宗一走,他的那些政策也跟着没了,新法全都被废掉了。可那又怎样?毕竟他拼过、搏过,心里头没啥可遗憾的。

人生这玩意儿,毕竟不是场考试,没有个固定的分数线。什么样的人生才算过得去,这事儿谁能讲明白?咱们就只能尽力活出自己的样子,心里头别有啥愧疚,这就足够了。

参考材料:

《宋朝历史记载》宋朝那段事儿,都记在《宋朝历史记载》里。这本书就像宋朝的回忆录,把当时的种种都讲了个明白。里面说了宋朝的皇帝们,他们怎么治国,有啥大作为,还有那些朝廷大臣们的故事,他们咋争权夺利,又咋为国出力。书里还记了不少英雄豪杰,他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,保卫家园,事迹感人至深。当然,宋朝的老百姓生活咋样,书里也有描述。那时候的社会风气、文化发展,还有科技成就,一一呈现在眼前。像那些有名的诗人、词人,他们的诗词歌赋,都是宋朝文化的瑰宝。总的来说,《宋朝历史记载》就是宋朝的一本百科全书,让人看了能对宋朝有个全面的了解。要想知道宋朝的那些事儿,翻这本书准没错。

#图文打卡计划#

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